ISSN1949-0429

hom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about us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donation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contact

高僧传奇
宏毅居士專欄
唐琬喜專欄
師生緣 —— 通智法师
醫術
佛教小百科
了生脫死之道 西藏生死書
生活篇 -- 一个时尚女青年眼里的纽约高级百货公司
书画欣赏
国际佛艺天地第一期
佛艺天地第二期
佛艺天地第三期
佛康第四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五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六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七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八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九期
佛康心理导航第十期

 

(四)何謂禪?

禪宗是眾多中國佛教宗派之一,且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派,迄今為止,它仍然代表著中國佛教的主流。禪宗提倡心性「本覺」思想,強調主體精神自覺。

禪宗的實際創始者是惠能大師。菩提達摩及其弟子們實行的楞伽師禪屬於禪宗的準備階段,道信和弘忍提倡的「東山法門」是禪宗的過渡形態。早期禪宗思想和實踐以慧能說法集錄《壇經》為主要標誌。遲至唐末五代,禪門五家七宗相繼成立,禪宗思想學說精采紛呈,禪宗言行風格異花競放,進入百家爭勝的全盛時期。

禪宗具有獨特的思想體系,個性鮮明,不屑流俗。在禪宗廣泛傳播的歷史過程中,其思想學說不僅為陸九淵、王守仁等學者吸收改造,形成理學中的心學系統,也還對民族文化產生深遠而悠久的影響,唐以後的詩歌散文、繪畫藝術中可以隨處見其蹤跡。

「禪」是梵語「禪那」的略稱,意譯為「靜慮」、「思維修」,是印度各種教派普遍採用的一種修習方式,在佛教思想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。其淵源是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《奧義書》中所講的「瑜伽」。「瑜伽」即靜坐調心,制御意志,超越喜憂,體認「神我」,以達「梵」的境界。

據佛典《俱舍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解釋,認為通過「心注一境」、「正審思慮」的習禪,可以有效地制約個人內部情緒的乾擾和外界慾望的引誘,使修習的精神集中於被規定的觀察對象,並按照被規定的方式進行思考,以對治煩惱,解決去惡從善、由痴而智,由「污染」到「清凈」的轉變。禪的修習也可以使信仰者從心緒寧靜到心身愉悅安適。

佛教大、小乘的禪並不相同。小乘禪按修習層次,分為四種,即所謂「四禪」、「四靜慮」。它們是:初禪,二禪,三禪,四禪。初禪的思維形式是「尋」(尋求、覺)、伺(司察、觀):由尋、伺的作用而厭離「慾界」(具有食慾和淫慾的眾生所居之處),進而產生喜、樂的感受。二禪的思維形式是「內等凈」,因進一步斷滅以名言文字為思慮對象的「尋」、「伺」作用,形成內心的信仰,故名:由此獲得勝於初禪的「定生喜樂」。三禪的思維形式是「行舍」(非苦非樂)、「正念」(正確的記憶)、「正知」(正確的智慧活動);捨去二禪所得的喜樂,住於非苦非樂之境,並以正念、正知修習,獲得「離喜妙樂」的感受。四禪的思維形式是「捨清凈」、「念清靜」,捨棄三禪所得妙樂,唯念修養功德,由此獲得「不苦不樂」的感受。中國佛教早期流行的小乘禪法主要為安世高介紹的「安般守意」法。「安般」指出入息,即呼吸,「守意」專注—心。它是用數息的方法,令浮燥不安的散亂之心平靜下來,同當時道教神仙術中的呼吸吐納,醫學健身中的氣功,有很多相似之處。